距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,一个清瘦的青年僵立在黑板前,面向镜头挤出三句话:“大家好,我叫韦东奕,这是我的账号。”短短4秒钟,袖口一高一低,露出的牙齿有些残缺。然而,这个简单的视频就像在湖水中央投下的巨石——一夜之间吸引了千万粉丝,三天后更是突破2300万,评论区迅速变成了汹涌的高考许愿池。
与此同时,官网上无数精心撰写的高管公文却静静地躺着,点击率寥寥,评论更是冷清。当流量在天才与官方文章之间划出明显的鸿沟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播的奇迹,更是一个时代对注意力的深刻隐喻。
韦东奕的魅力,源于他与这个浮华时代之间的强烈对比。这位34岁的北大“扫地僧”,手握奥赛金牌,拒绝哈佛的名校录取,八年完成北大的本科、硕士和博士学位,成为了学术传奇。然而,他以简单的馒头和矿泉水的苦行僧形象深深印入公众的记忆。当算法与营销将网络空间塞满精致表演时,韦东奕呆板的站姿、朴素的衬衫,甚至被调侃为“无牙的学海行者”的形象,都成为了反对虚假文化的标志。
公众对真实的渴望在此得到了充分满足。正如一位网友所言:他就像数学本身一样纯粹。这样的纯粹性在高考前夕被无限放大——家长们纷纷涌入评论区,祈求韦神对孩子们的加持,实际上是对知识信仰焦虑的投射,寄托在这个真实的人间神明身上。
展开剩余58%反观高管公文的发声,其受到冷遇揭示了传统权威话语与大众传播之间的断裂。公文写作往往陷入以下几个误区:冗长的篇幅、华丽的辞藻、强行对仗的工整、脱离群众的语言、复杂难懂的表达。当一则政务信息以“你心中的年味是什么?”为题,但内容却是春节值班安排时,其传播的失败显而易见。
更重要的是情感温度的缺失。虽然韦东奕的视频简短,但他身体语言和健康细节所引发的共情却难以忽视;而公文则被困在清晰、准确、简朴和庄重的框架之中,失去了人性化的叙述。当5G技术将舆论场推向更加情绪化和碎片化的方向,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简直就像是在刻舟求剑。
欢庆的表象之下,暗潮汹涌。韦东奕的名字被假冒账号迅速“打包”吸粉卖货,偷拍视频被恶意剪辑牟利,甚至一些商家借助他的牙齿状况进行矿泉水的营销。当网友呼吁给韦神请个生活助理,这反映的正是对纯粹学术被流量异化的担忧。
为了保护这样的学者,有必要通过制度进行护航:北大曾呼吁减少打扰,以维护学术的环境,而建立个性化的健康关怀机制和屏蔽商业侵权,也许能让天才能在健康的土壤中绽放。若任由学术价值被量化为流量的金币,最终消失的将是整个社会对科学精神的信仰之光。
---
韦东奕的三句话之所以引起轰动,正是因为它刺破了现代传播的迷雾:在华丽包装的废墟上,真实蕴含着无法估量的力量。当我们为千万的点赞转发而惊叹时,更要以理性的思考守护学术的净土——毕竟,流量终会退去,而人类对浩瀚星空的仰望,永远需要纯粹的灵魂作为坐标。
发布于:山东省配资炒股交易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